- 碎片區塊
- 直尋妙悟,性顯“空”山——李有杰“活山”系列藝術評述
-
-
從古至今,遠近中外,畫山者眾多,國內尤喜以山為題材的莫過于劉海栗,為表現黃山的“壯闊雄奇”,不畏艱辛,十上黃山。與劉海栗有著相似的畫山經歷的西方藝術家塞尚,生前不遺余力的創作了七十余件以圣維克多山為題材的繪畫作品。前兩者的山分別完成了其從對物體具象的描摹向現代化的轉變與創新,那么當代青年畫家李有杰所創作的“活山”系列,則是通過“妙悟”直指山的本性, 見到神性、見到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以“空”山之勢運行藝術家與山之精神。
究竟何為“悟”?“悟”屬于理解的一種轉瞬即逝的形態,但又不僅僅是理解,“悟”是一種在人積累了某些經歷后對于須彌世界產生的較為開闊和包容的全新的態度
[詳細...]
- 藝術無法 獨特見真功—— 本源法師評杜開樂禪意畫藝術
-
-
宗教誕生于人類思想啟蒙時期,同時也誕生了原始藝術,也是人類思想和藝術的第一個高峰,至今也難以超越,而具象繪畫只是農耕文明世俗化的產物,當人類走進現代文明,藝術思想在不斷的探索,繪畫藝術受到東方禪學影響,出現了印象派藝術并開啟了當代藝術進程,西方的抽象東方的意象,其本質還是返樸歸源,重新認為藝術的本真,這也是藝術家該有的良知。
觀開樂老師的潑彩水墨畫,給我心的感受是:心性的自由,一團清氣流淌在整幅畫面中運動著......大美無言,本源之美,氣機生動至韻,看似山石,開樂老師給他注入了生命氣機與精神,靈機一片,就如一個人尋美的使者,步履堅難的行走無盡的大漠,放眼望去
[詳細...]
- 山色空翠欲濕衣——讀王大磊的古典人物畫
-
-
不知怎的,每每看到王大磊的古典人物畫,總有一種置身空濛山色中,霧氣彌漫或清露沾衣,頓生“前塵往事皆忘卻,只留自心山水間”的感覺。王大磊的畫面中通常很少有山水的環境營造和水霧濕氣的表現,只是簡潔的人物、筆墨的變化、淡淡的色彩,而這種“山色空翠欲濕衣”的感覺卻總是縈繞于心,難以化解。
與大磊相識是自然而然的。大磊的研究生導師是西安美術學院的賀榮敏教授,我與賀教授相知多年,十分尊敬他的人品畫品,賀教授也譽我是“美術界的好朋友”。大磊追隨賀榮敏先生學藝,深得師者真傳,其為人、為畫亦與老師一脈相承——真誠、執著、質樸、恬淡。王大磊以人物畫見長,他的當代人物畫作品有內在思
[詳細...]
- 宋金高水墨藝術賞析
-
-
宋金高,男,1969年出生于山東省莒縣,系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莒縣政協聯誼會會員,青島名家書畫研究院副院長。青島市書畫藝術促進會會員,中國文化藝術家協會會員。其自幼酷愛美術。幾年來,筆耕不輟,在師法傳統積極探索的基礎上。技藝日有所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性大展并獲獎。
近年來其在國家級、省級各類報刊雜志上均有作品發表。如06-09年《中國教工》第三期、第九期發表作品二幅;山東《支部生活》雜志07年第一期、09年第二期發表國畫各一幅:07年5月《山東教育》第五期發表國畫一幅:09年《中國書畫報》第65期、《美術大觀》第八期各發表國畫一幅;07年10
[詳細...]
- 俏不爭春春滿樓——白巖峰水墨畫意境
-
-
初次看白巖峰的畫是在一次畫展上,兩株雞冠花構圖的《冠上加官》,沒骨點染的花骨朵色彩豐富而不嬌艷,似有一股氤氳馨香悠游回環,花莖不蔓不枝,綠葉蔥郁,整個畫面洋溢著厚重卻不張揚的春意。尤其是頂上那株略呈紫紅的雞冠花,墨彩活潑交融,分明讓人感覺到一種蓬勃于心的絢爛。
如果說《冠上加官》是初識白巖峰的激情奔放,那么,后來有緣與他深入交流后看到更多的瓶花系列與迎春花系列以及對現代繪畫形式的各種探索嘗試,讓我看到一個癡迷于繪畫的白巖峰更多厚積沉潛的斑斕與張力。
中國傳統繪畫尤重意境,然境由心生,這種意境源于佛家的境界說。漢末魏晉時期,儒、釋、道三教交
[詳細...]
- 禪家清氣 不明覺厲——明覺水墨觀后
-
-
記得第一次看明覺的畫是通過朋友圈看他的一幅花鳥作品,鳥兒獨立懸石,俯瞰勁松,若有所思。作品造境雄奇,巧妙布白,以簡逸之構圖,借鳥抒懷。其筆墨濃厚粗獷,內蘊剛勁而富枯濕焦潤之變。其實不只是花鳥,明覺筆下的山水、人物皆有靜悟天機的曠遠之思。
明覺對墨韻的嫻熟表達源于他對傳統繪畫文脈的長期研習積累,其畫面氣息有八大、徐渭的樸拙,貫休的古野,也有賓翁的沉雄曠達。一言以敝之,清氣昂然。
素喜深居淺出的明覺,安貧樂道于一隅,以書畫為伴,與古人論道,蓋因其胸懷璞玉,心無旁騖,故筆筆見性。此中真意,欲辨忘言。
佛法是中國文化的根,
[詳細...]
- 孫列:穎偕賢逸 厚滋篤遠
-
-
孫列,表字法雨,別號齊生。1977年生于中國山東淄博,2000年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國畫系獲學士學位;研究生畢業于天津大學王學仲藝術研究所獲美術學碩士學位,留校任教并擔任北洋美術館館長。現任國際日中友好藝術協會理事、天津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傳統美術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天津書法家協會會員,黽學書院副秘書長,天津大學王學仲藝術研究所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國畫、書法、傳統美學史論得王學仲先生多年親授,私淑梁楷、曾鯨、任頤、徐悲鴻、蔣兆和。作品《獻瑞圖》獲國際書畫藝術展特等獎,《無理想狀態》獲中國高等美術院校美術作品展銀獎,《群仙祝壽》獲日本國武藏野市市長特等賞,《非
[詳細...]
- 品讀劉勇良的書法藝術
-
-
與同齡人相比,劉勇良無疑是一個非常勤奮的青年書畫家,他一直在不停的學習和探索著他的書法和繪畫藝術,并做著許多不同的嘗試,北京的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北京的798,硫璃廠、宋莊無不留下他探尋學習的身影……
這位性格溫和、耿直、勤奮好學的青年無論是書籍裝幀設計;還是文學攝影書法他都有自己不同的見解。從他的作品里我們不僅能看到西方現代派大師畢加索、米羅、凡高、康定斯基對他的影響,同樣也能感受到他與中國傳統水墨書畫藝術,乃至民間藝術,甚至是遠古文明之間那份割舍不斷的情緣。
他在書法方面一直在尋根溯源,從殷商甲骨金文、漢隸魏晉碑刻中廣泛汲取,又不斷
[詳細...]
- 劉勇良在宣紙上的彩墨新視覺
-
-
(本文作者張守濤:又名首濤,雅寶堂主人。1945年生于北京,祖籍山東黃縣后移居河北唐山。早年師從山水畫大師胡佩衡先生,就學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現任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書畫院院士、中國美術家協會榮譽理事、北京大學客座教授。是我國的著名畫家,美術理論家,教育家。作品多能,尤以山水見長。代表作《漓江山水》在1994年日本書畫院第55回紀念展獲頭等獎;《抬頭見喜》在1997年國際水墨大展獲金獎;《漓江秀色》在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和平與和諧藝術展作品獲金獎。2012年,張守濤成為昭泰文化簽約藝術家,同時加入中華藝術家云版權聯盟。)
[詳細...]
- 青年畫家劉勇良的私人訂制藝術
-
-
在青年書畫家劉勇良的眾多不同題材作品中,有一類作品特色非常鮮明,顯得尤其突出,那就是他所獨創的私人訂制作品。這些多以人物的姓名、生肖屬相和生辰時刻等為主要元素,通過巧妙構思、創意、精心繪制而成的作品融書法與繪畫于一爐,不僅具有神秘的東方藝術氣韻,而且色彩絢麗,裝飾味十足,極具現代感。藝術品味之高雅,深受藝術收藏愛好者追捧。
劉勇良的這些畫很有意思,當別人都在向西方油畫吸取營養的時候,他卻反其道而行之,他說他最喜歡的還是中國的宣紙,書法、篆刻還有水墨,這才是我們最獨到的東西,這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財富。我們應該想辦法讓它們走出去并發揚光大。其實從劉勇良的
[詳細...]
- 東西方文化的探索者——記青年畫家劉勇良
-
-
與同齡人相比,劉勇良無疑是一個非常勤奮的青年畫家,他在不停的學習和探索著他的繪畫藝術,做著許多不同的嘗試,每當遇到瓶頸畫不下去的時候,他就停下來到處走走,北京的中國美術館、國家博物館、798,硫璃廠、宋莊無不留下他探尋學習的身影,除此之外他還不斷向老藝術家們虛心求教。老師們喜歡也想幫助這位非常勤奮好學又愛探索的年輕人。 幾年前有一次,劉勇良拿著一本用自己作品裝訂成的厚厚小冊子向全國政協常委、中國著名造型藝術家、金臺藝術館館長袁熙坤請教。袁館長看了看,問他:“你成家了沒有?”劉勇良靦腆地回答說:“沒有。”袁老師同他開玩笑的說:“那這些畫就是你的女朋友了!”袁熙坤館長是個很直爽的人,他真
[詳細...]
- 荷由心生 ——讀韓志冰先生的水墨畫 (文/楊小薇)
-
-
翻閱韓志冰先生的荷花作品,有種清清池水邊憑欄四顧的感覺。但見那滿池青翠,或傲然出塵,或顧盼著,如語如訴;或恣肆如瀑布式的傾瀉于麗日朗照之下;或輕盈地飄搖在清風中,其墨葉,濃的蓊然沉郁,淡的灑然飄逸,濃濃淡淡間,純粹得恍若天地鴻蒙,中鋒粗壯而不澀滯,側鋒空靈而不枯扁,亭亭的荷莖和荷芰生機勃勃地滋長蔓延著,支撐著生命的絢爛綻放。粉黛出水.天生麗質似亭亭玉立的仙子在碧波中美目流盼。草下游動的小魚.掠過水面的蜻蜓.微風驟起,掀起一片綠浪,送來陣陣荷香……
韓志冰先生筆下那如詩如歌的夜色荷塘,荷的綠綠葉脈,柔柔花蕊,在月光融融或夜色黯淡下靜憩在一塘池水中,或淺聲清唱,或低
[詳細...]
- 鄧之元:淺談毛體書法在生活實踐中的意義
-
-
時下,毛體書法發展的形式已經是席卷全國,勢不可擋。研習和發揚毛澤東書法藝術在中國形成了一股強勁的風。廣大群眾熱愛毛主席,崇尚毛體書法。在對毛澤東書法藝術研究和創作過程中,通過主席的一幅幅詩詞和書法作品,為我們展示了當時的一幅幅歷史畫面,讓我們深深的感受到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們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矢志奮斗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德,讓我們情不自禁地受到感染和激勵。這種從書法學習中產生的凝聚力和精神力量,能夠使我們更好地面對生活,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新建設服務。從某種意義上講,毛體書法是勵志書法,值得有志之士學習和研究,值得大力宣傳和推廣。在這里我談談毛體書法在生活
[詳細...]
- 透網鱗——雷剛書畫作品賞析
-
-
畫家雷剛一度癡迷使用網紋塑造水墨形象。他的巨幅作品遠看,山石、樹木、云水、建筑等組成的風景,境界大氣恢宏;近看,經緯分明,密密麻麻,全部由網狀的線條組成,所有的形象似乎都被包裏在網中,視覺效果非常獨特奇妙。
這頗有寓意。
人認識亊物往往有這樣的感覺,認識之初,如在網中蒙昧不得其解。透網后,認識就進了一步,接著會感覺到又被更大的一層網網住,深入認識的過程,就是不斷的透網的過程。佛家學問中有“所知障”的提法,具體表現是“我執”。佛學的說法很深奧,但從字面上也不難理解其中的意思:人的認識“所知”是有限的,如果固執所知,所知就成了全面、本質的認識亊
[詳細...]
- 質樸的 自然的——讀陳師超的書法
-
-
第一次到新泰市,就見到了陳師超先生的書法作品,后來又幾次讀到,漸漸有深印象。從直觀上感覺是挺自然的,也挺質樸的。現在希望把字寫到這樣狀態的畢竟還是不多。行草書家所展示的作品品相還是趨于華美流麗的,許多學習王羲之書法者都行走在美觀的軌跡上,就我對魏晉書風的理解,不至于如此新、如此俏,寫著寫著就浮薄了,應該是有一些章草遺韻的,譬如多一些拙樸、厚實的成分,而不至于如此風花。是時尚使然,把行草書寫得華美了。宋人王禹偁曾批評“乘筆多艷冶”,意即只注意外在之相。清人吳景旭也認為:“后生好風花,老大即厭之”,“綺麗風花,累其正氣”。因為書法不是只從外表滿足人的視覺的,更重要的是它的內在能否經得起咀
[詳細...]
- 潑墨性情逸 揮毫神采飛——淺談張宗玉狂草書法藝術
-
-
當下的書法是對歷史的折射,技法的傳承與革新詮釋了書藝風格的嬗變。與別的書體不同的是,狂草的藝術價值遠遠超越了它的實用價值。盡管狂草在演變的過程中,體現了個人風格的差異性,但總體而言,浪漫主義精神是狂草最本質的美學特征。狂草有獨特的抒情方式,不僅要求書法家具有極高的操控筆墨技法的能力,還要求書法家在天性中具有詩人的氣質,在不斷向先賢學習的前提下脫略行跡,從而進入自由的個性化表現,故而書家常說:“狂草最難”。
可以說張宗玉的狂草包容了歷代大師的精華,如草圣張芝、書圣王羲之,以及張旭、懷素、黃庭堅、祝枝山、徐渭、王鐸等。尤其是在張旭的《古詩四貼》、懷素的《自敘帖》上
[詳細...]
- 魏振選:用筆墨藝術描繪禪道的靈魂
-
-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財經頻道訊(記者:許順喜 攝影:鄭光浦)他描繪的禪畫筆簡意足,意境空闊,清脫純凈,在脫塵境界的筆墨中體現了一種卓而不群的禪境風骨;他基于儒,染于禪,歸于道,空而不虛,寂而不滅,簡而能遠,淡而有味,高古脫塵,一直在追求國畫藝術的靈魂。他就是我國著名畫家魏振選。
魏振選先生能夠接受記者采訪,還要感謝資深媒體人、早間傳媒總編潘莉女士的推薦,從某種層面說她能對魏振選的畫能夠看得懂,能夠從內心深處了解魏振選水墨畫中表述的禪意之美。
“藝術家用藝術承載人文,用人文豐富藝術品,一個作品筆墨造型所表達出來的,一方面是一個畫家對自然
[詳細...]
- 渾厚蒼潤 虛實相生 ——李冠德山水畫藝術
-
-
中國山水畫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畫家通過對自然山水景觀的細致描繪,賦予大自然以文化的內涵和詩歌的意境。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沒有那一個畫科能像山水畫那樣給人以更多的情感。從山水畫中,我們可以集中品味中國畫的意境和氣韻。
欣賞李冠德先生的山水畫不難發現,所描繪對象的豐富性和生動性都流露著他對大自然以及人生情懷的感情表達。這種感情表達不僅僅體現了個人的藝術價值觀和審美觀,同時也符合中國畫講的最多且又最難達到的境界。古人云,人生有三重境界: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李冠德的山水畫達到了這樣的審美意境。
[詳細...]
- 藍田日暖玉生煙——白巖峰水墨畫賞析
-
-
白巖峰的大寫意作品,水墨淋漓,跡簡意深,墨彩交融,洋溢著自然界生機勃勃的氣息和自我陶然,跌宕恣肆的主觀情感. 一氣呵成,心物相印,得千里神馳之妙。 萬類皆是性靈.白巖峰筆下的花鳥和山水,不困囿于現實生活中瑣碎的細節,緣起于他的靈魂里固有的連綿不絕的詩情畫意,藉花與山水傳情,即興抒發,真切感人.畫面首先傳遞給人們的是氣勢和氣韻,氣骨和氣度.是一片爽風西來云霧掃開天地憾,大江東去波濤洗凈古今愁的達觀心境。
自古少年多才俊,白巖峰的眉宇言談間,彌漫著一股清氣,書卷氣,一團任花開花落,寵辱不驚的淡定之氣息.不經意間,便形成一個惠風和暢的氣場.晚間明亮的燈光下,他坐
[詳細...]
- 天風來雨 氣象恢宏——李德哲三獨觀藝術解讀
-
-
中國的繪畫并不難于外在形式的繼承,難在內在精神的貫注;并不難于守成不易的師承延續,而在于自我駕馭又不失卻桀驁不馴的自我傲骨。我們回顧傳統國畫有序的史冊篇章,不難閱讀到顛峰與低谷。顛峰令人振奮,低谷令人扼腕!倘若細加追述起來可看到顛峰時代真是英雄輩出,而低谷時代則讓人往往有世無英雄之嘆。在我們這個時代需要的是什么藝術品?這種藝術品首重的當是什么?回答這個問題可能有多種,為此在當今的國畫領域才顯出了異彩紛呈的局面。不過,我以為紛紜的繪畫世界猶如百花紛爭的花園,必定以一種具有支柱精神的花為主調色彩,以一種氤氳香風為百花齊放的統領。無疑,能表現中華脊梁的恢宏氣概應當作為首推!這就是當我注目到
[詳細...]
- 張伯君工筆花鳥——百態千姿鳥語花香,三礬九染筆精墨妙
-
-
張伯君是畫工筆花鳥的。就中國的工筆畫而言,尤其是工筆花鳥,早在五代北宋時期就達到了高峰,成為后人難以企及的典范。但是,盡管北宋的畫家們給今天的我們留下來許多的作品范本,但一切都如鄒小山所說,花卉盛于北宋,而徐、黃未能立說,故其法不傳。也就是說,徐熙黃筌并未留什么工筆秘籍給后世的畫家們。好在大多數的畫家都能夠自臨摹家專事粉本,即便是這樣,也有很多問題困擾著當今的工筆花鳥畫家,也困擾著張伯君。這個問題是臨摹所帶來的生氣索然。
好在近幾十年來,當代工筆花鳥畫在技法層面的學術上提出了借古開今和納洋興中。借古開今,是在繼承傳統的同時追求古人的氣息,這種氣息也時常出現在張
[詳細...]
- 杜鋼梅山水畫
-
-
鋼梅畢業于中國美院,我給她上過課,對她了解的不多,但她學習的勤奮和才情的出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美院學習期間,臨摹、寫生、創作、書法,她涉及得很全面、很深入、很扎實。優良的學習環境和其良好的悟性,使她對傳統的認識,筆墨的表現有著扎實的基礎和理解。尤其是山水,從宋元明清到現代,她都作了系統的選擇,深入認真地研究和學習,取得了優秀的成績,因此她的起點很高。這一點,5年前在她的《梅心墨語》畫展上已經提及,今天大家更可以從她的這本《適廬煙霞》的作品集子中去領會。
鋼梅生長于錢塘南岸,鐘靈毓秀的江南山水,滋養了這位充滿靈性和才情的江南女子,靈
[詳細...]
- 竇世魁:寄情豪端寫春秋
-
-
竇世魁,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號巖松齋主,1942年生于青島。榮獲中國文聯百杰畫家稱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屆東方藝術展唯一特邀畫家。歷任青島市書畫研究院院長、青島美協副主席、顧問、《中國藝術家》雜志顧問、《中國書畫家》雜志社委、中國書畫學會名譽主席、中國書畫名家研究會名譽主席、中國翰青畫院(香港)名譽院長等。作品曾多次參加全國美展并獲獎。擅長中國畫人物,兼攻山水、花鳥。作品曾多次參加全國美展及出國展覽,赴歐洲巡展和國際文化交流,并多次獲獎。作品曾被中國美術館和國外收藏機構所收藏。
199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應
[詳細...]
- 畫壇女將慕曉玲
-
-
慕曉玲,女,一九六八年生,甘肅平涼人,畢業于慶陽師專美術系。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歐洲中國書畫家協會名譽主席,甘肅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平涼市女書畫協會副主席。作品以工筆畫為主。自1990年以來參加國展和省地展20多次,曾獲得不同獎項。作品被歐洲8個國家華人華僑收藏和國內多地館藏及書畫愛好者收藏。
[詳細...]
- 漢畫女張淑清的漢文化情結
-
-
我行在自己的路上,向著心中的方向。途中遇到的艱難險阻、崎嶇不平,于我眼中,都是美不勝收的風光。——張淑清
我不是一個忙人,因為不需要朝九晚五地定時上下班;卻也不是一個閑人,每天居然也排得很滿很滿,書店淘書,樂團排練,拜師訪友,購物吃飯……最樂之事,就是我多年的藏品中又增加了新的漢畫像石拓片。有人來訪我的工作室,我總帶著一種自豪與謙恭,指著滿墻的拓片給客人一一評點。一個偶然的機會,有位雜志社的編輯老師來訪,看了我的收藏嘖嘖之余,便要我寫一篇文章,談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及自己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我恭敬從命乃有了下面的文字。
一意孤行
[詳細...]
- 畫境即心境 寫意即寫情——淺析邵志杰的寫意花鳥畫
-
最初,花鳥畫是以陪襯的角色,出現于各種畫面之中的。到了唐代,花鳥畫才成為獨立的畫科而充分發揮了其社會價值和審美作用。進入北宋,因皇家畫院獨鐘“黃家富貴”之風,工筆花鳥畫在此期間得到很大發展。直到北宋中葉,崔白、吳元瑜等創造了與黃家濃艷重彩大異其趣的“放筆墨以出胸意”的畫風,才使宋初埋沒多年的徐派“野逸”風格得以發揚光大。此后,工筆花鳥畫便開始走向衰落。宋代文人畫的標志是水墨梅竹成為獨立的畫科,其代表人物是文人畫理論的倡導者蘇軾、文同等。他們主張“不專與形似,而獨得于象外”,崇尚筆墨、形式的意趣,強調寓意抒情。而元“四家”之一倪瓚的“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寫胸中逸氣”的說法,更是將花鳥畫推向寫意的航道。明清兩代是中國寫意畫真正確立和大發展的時期。明代沈周的花鳥畫強調筆精墨妙,擅用水墨淡色;徐渭推波助瀾,用筆更為奔放淋漓,“不求形似,但求生韻
[詳細...]
- 書法家邢秀
-
-
邢秀: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內蒙古老教授協會副會長,河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巴彥淖爾市書協主席。多次參加海內外大型書畫藝術展并獲獎。作品、傳略入編《二十世紀著名書畫家》等百余部典籍。部分作品曾在法國、俄羅斯、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及港澳臺地區展出。2000年在中國美術館參加全國優秀書畫作品聯展,2001年赴法國參加由文化部組團的“巴黎--中國書畫攝影藝術展”,2003年應日本文化交流協會邀請赴日本展出。同年,又隨以沈鵬為團長的中國書法家代表團赴韓國參加2003(漢城)國際書法名人大展。《中國書法》、《中國書畫》、《中國書畫報》、《書法報》、《美術報》、《
[詳細...]
- 陶洪君 清逸灑脫,游走于多極的書法家
-
-
(印象中國網 方詠琪)墨青紙白,落筆之處,或雄偉奇崛,或清幽秀美——觀陶洪君的書法之美,在其氣骨芳韻、一紙萬象,仿佛讓你觸摸到另一個多彩世界。
“天賜氣象”這幅作品貌似隨手拈來,無意為之,更如清淡入骨,妙隨心境。同一位書法家,不同的心境會產生不同的創作風格。書法形態產生的神韻,加入觀賞者美學取向的投入,可以說妙不可言。陶洪君說:“書法不僅僅是技藝,更有技、藝、道三個層次,與建筑、繪畫、音樂的審美一樣,書法審美不僅有助發現自然界之美,還可以挖掘作者和賞析者心中之美,只有心中懷揣對生活、自然的熱愛才可感悟外界的曼妙之美,體會書法的雅之秀和拙之韻。”
[詳細...]
- 淺議喬宇草書的書寫性
-
-
“書寫性”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中國藝術無不強調“書寫性”的重要,可以說把握住了“書寫性”就等于抓住了中國藝術精神的核心。比如中國畫的創作,特別是宋代文人畫興起以后,作畫不叫“畫”,更不叫“繪”,而稱之為“寫”,主張以書法的筆意和筆墨技巧寫我胸中臆氣,追求主觀意蘊的表達;篆刻雖然帶有很強的制作成分,但也非常強調“書寫”的意味,追求以刀代筆直抒胸臆的本真揮灑,明代還提出了“寫意”篆刻的理念。中國畫和篆刻對于“書寫性”的強調,其理論本源與技法依托都源自于書法,然而作為書法本根的“書寫性”卻在當代書法創作中嚴重缺失了,走向泯滅心性地追求技巧的純熟和平整工致的雕琢、修飾甚至
[詳細...]
- 一樣追求 別樣探索——韓墨彩墨花鳥畫透析
-
-
剛剛逝去的20世紀,是中國畫的體格從傳統型向現代型轉換的關鍵性時期。在此之前,中國畫的體格盡管也代有演化,變動不居,但這種演化和變動基本上都是在傳統型的內部進行,從未沖出過農耕文化和閉關鎖國所設置的文化語境。而當時序進入到20世紀以后,情況卻為之一改,由于社會環境壓力和繪畫發展本體化邏輯的雙重作用,此種變化便帶有某種脫胎換骨的性質,或多或少地打上了現代型的烙印。
一般說來,在這場曠日持久,至今仍風起云涌未見止息的轉型潮流中,置身其間的畫家們可分為乞靈外援與發掘內蘊兩大營壘。前者多著眼于外部,企圖借助異域文化的理念和方法來改造中國畫的體格,以適應時代的需求;后者
[詳細...]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