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碎片區塊
- 藝術院校學生就業調查 畢業后我們何去何從?
-
-
“過去你只要考進電影學院就已經進入了電影圈,因為你畢業之后肯定會被分到某個電影廠去。雖然你在廠里還需要學習、實踐很長一段時間,但最終你還是能干上你想干的行當。然而,現在的學生畢業以后,未必能進到電影圈了?!?
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辦2013屆本科畢業生畢業典禮的前夕,本刊專訪了北電導演系主任、研究生導師王瑞。面對我們關于北電學生畢業后去向的提問,他說了上面這一番話。
王瑞1985年進入北電導演系學習,1989年畢業,留校任教至今。1991年,剛畢業兩年的他便與王亨里導演合拍了影片《血戰天獅號》,“當時趕上北京電影學院青年電影制片廠有意栽培年輕導
[詳細...]
- 盧禹舜:藝術家和時代緊密連在一起才有真正創造
-
-
采訪者:韓幫文
受訪者:盧禹舜
盧禹舜溫文儒雅,與朋友談話時語速不緊不慢,語調節制且親和。而他一旦談及藝壇諸事,聊到山水畫創作的種種問題,情緒則有所亢奮起來,言辭稍作整理便是一篇有深度有美感的文章。
在與其談話中,他說到最多的詞組便是“時代”二字。在他看來,藝術家和時代緊密連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創造。對此,他專門在11月29日的“廣州國家青苗畫家培育計劃”培訓課上強調,畫道乃時代之道。
一步一步回到數世紀以前的繪畫寶藏
記者:我們不妨先把時間回調到上世紀80年代,您那時的山水畫創
[詳細...]
- 殷雙喜:從社會評論到文化評論
-
-
我對中國美術理論的當下發展沒有什么戰略性思考,只是提供一點個人的看法。我的一個觀點是,進入21世紀的中國美術理論和美術批評,可以探索從“社會評論”向“文化評論”轉型,從“關注社會”轉向“關注文化”。前者是指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的美術理論和美術批評的重心是“社會評論”,是從作品對社會發展、人民革命、階級斗爭、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價值和影響著手,提倡集體主義價值觀,有著強烈的社會性和階級性,所有的美術風格、技巧的價值,都要放到社會與革命的價值體系中加以衡量。后者不是指某一種美術評論的風格和類型,而是強調在我們的美術理論研究和評論中應該拓展文化研究的思想維度,文化在當代美術理論與評論中的權重
[詳細...]
- 徐冰:我們用什么來做藝術?
-
-
2013年11月19日下午六點半,由中央美術學院學生會,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主辦,學習實踐部承辦的直面名師系列講座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報告廳如期舉行。本場講座的主講人是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徐冰先生。講座主要是圍繞徐冰先生個人的創作經歷和具體作品展開。徐冰先生希望通過對自身藝術之路的剖析和思考,為青年藝術家在藝術創作方面所面臨的問題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導和借鑒。
徐冰先生一如往常,開門見山地說道,題目可能有些寬泛了,提出這么一個新題目是因為每個做藝術的人都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做藝術。其中既包含了屬于每個人的個性,也包含了作為藝術家群體這樣一類人的共性。更進一步地說,
[詳細...]
- 黃專:事件——作為攝影的存在方式
-
-
卡蒂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的注意力在于物質世界的一點,他為我們展示的是沒有他我們就無法看到的東西——對瞬間多種分割的無限可能性。——讓·克萊文
卡蒂布列松對西方攝影界的影響或許已日過中天,不過,有一點是無須懷疑的,那就是,無論從攝影思想還是從他所建樹的實踐傳統上看,卡蒂布列松對攝影史所具有的意義都將成為一個長久的話題。這不僅由于卡蒂布列松曾以他自己特有的方式巨人般地影響過他的時代,而且由于人們對他的作品和思想的注釋似乎不僅沒有使他在歷史中的影像變得清晰,反倒是越來越多地造就了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卡蒂布列松之謎。例如在中國,很長時間內我
[詳細...]
- 佳士得與蘇富比:給中國拍賣市場帶來了什么?
-
-
自從1973年在香港設立辦事處以來,國際大鱷蘇富比進駐亞洲市場已有40年。香港之外,蘇富比分別于1994年及2007年在上海和北京設立代表處,并于中國臺北、新加坡、曼谷、雅加達、東京等亞洲重要城市布下據點。2013年9月,佳士得在上海成功舉行首場拍賣。11月底,蘇富比北京藝術周舉辦了其在內地所做的首場大型拍賣。這兩個拍賣巨頭給中國拍賣市場帶來了什么?
“國際范”的沖擊
11月28日,蘇富比北京藝術周正式對公眾開放。除了一場現當代中國藝術拍賣以外,此次蘇富比北京藝術周還有三場私人洽購、兩場海外精品展,以及一系列講座與藝術論壇。由于受到政策限
[詳細...]
- 文化和創意可以給一座城市帶來什么
-
-
包括彼得·貝倫斯、康定斯基等大師作品在內的7000多件“包豪斯”藏品落戶杭州。從此設計師們不出國就可“一站式親眼目睹全景式的西方現代設計源流”.
朱哲琴駐足杭州,建起“法雨琴廬”,英皇影視文化村項目落戶余杭,計劃每年出品電影30部,電視節目5000小時。還有余華、麥家、賴聲川、朱德庸……紛紛在杭州建起工作室等。杭州正在努力打造文化、創業、環境高度融合的“全國文化創意產業中心”。
文化和創意,可以給一座城市帶來什么?
開辟新“藍?!?
杭州是一個資源短缺型城市,沒有礦產,沒有港口,但是擁有深厚的文化
[詳細...]
- 在編織之都看纖維藝術
-
-
在展廳里一圈又一圈地走,開始你會誤會自己是在一個物質豐富的百貨商店,但是很快,好看的商品都流出了眼淚或露出了獠牙。
清晨開始下雨,細線上系著羽毛和石頭的裝置在風雨中飄搖,幾乎要被雨打風吹去。這是韓國女藝術家金順任的作品,面對開幕式,在浙江美術館的天井里濕透了。
首屆杭州國際纖維藝術三年展的總策展人是藝術家施慧,她在中國美術學院主持纖維與空間藝術工作室已有十年,而纖維藝術三年展,是她自上世紀80年代加入萬曼研究所之后30年學習、研究和思考所形成的成果。
所謂纖維藝術,最早指西方壁毯藝術,而后從墻上走入空間成為軟雕塑。如
[詳細...]
- 英國衛報:2013年藝術行業十大名言
-
-
Ocean/Corbis
以下是The Guardian在2013年的采訪中選出的十大藝術行業名言。
Purni Morell(Unicorn劇院藝術總監):
我有一個朋友,他說世界上有而且只有兩個問題:一個就是如何與他人相處;另一個就是如何跟自己相處。而這正是我喜歡戲劇/劇場的地方,它使這兩個問題交匯。
Amit Sood(谷歌藝術項目“Google Art Project”創始人):
我已經說了無數次了,你永遠無法通過看網上的圖像復制你看到一件藝術作品的經驗。我還是喜歡親
[詳細...]
- 臺報:臺灣是缺錢還是缺藝術品味
-
-
中新網12月25日電黃色小鴨日前在世界各地賺得盆滿缽滿。臺灣《聯合報》25日文章稱,凡事以商業利益為主要考慮,看起來好像很缺錢,但其實缺的不是錢,而是品味。有品味,才能知道什么是好東西,知道什么是好東西,才能避免老是往沒有價值的方向橫沖直撞。
文章摘編如下:
前些日子,因為藝術投資很熱門,不過藝術和金錢之間,不脫兩種關系:好的藝術作品終究能帶來龐大的經濟利益,以及為了經濟利益而把良莠不齊的作品都包裝成藝術。
黃色小鴨是不是一個好的藝術?恐怕有所爭議。但是如果說這個作品因為被包裝成藝術而帶來了經濟利益,我想沒有人會反對
[詳細...]
- 藝術品市場進入準機構時代
-
-
隨著北京保利、北京匡時、香港佳士得拍賣行的2013年秋季藝術品相繼落槌,秋拍市場逐漸進入尾聲,近日申城的各大拍賣行的秋拍也在緊鑼密鼓地舉行。億元天價的再次出現,使得整個藝術品拍賣市場上演“不差錢”行情。
從最初由個人藏家主導市場,到以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成為重量級拍品的主要購買者,再到今年秋拍中,“準機構”發力,藝術品市場的走勢更加受到關注。
成交重現輝煌
已經結束的拍賣行紛紛表示,絕大多數的成交情況大大超過了事前的預期。北京保利2013秋季藝術品拍賣會總成交額達到了28.7億元,同比增長兩成多,環比也有所增長。整
[詳細...]
- 藝術品市場突破錢荒陰影全面復蘇
-
-
藝術品價格體系加速重建;行業大洗牌在所難免
⊙記者邱家和實習生陳曉紅○編輯陳羽
2013年可謂多事之秋,而對藝術市場影響最大的應屬6月和12月兩度爆發的“錢荒”,尤其是前者一度引發今年秋拍出現先抑后揚的戲劇性走勢,人們甚至擔心春拍開始的市場復蘇是否會出現變數。好在香港和北京的第二輪秋拍買氣旺盛,使秋拍頂住了年底“錢荒”的再度襲擾,仍以豹尾一擊收官,藝術市場得以保持全面復蘇的態勢。
全面復蘇來之不易
何謂2013藝術市場“全面復蘇”?首先可以從春秋兩季大拍的進程中做出判斷:這一態勢從蘇富比[微博]
[詳細...]
- 徐仲偶:設計救國是今天社會的重大問題
-
-
徐仲偶
從文化形態上講,19世紀是經典的以精英文化為主體的世紀,20世紀是以現代主義為主導的,到了后半期西方出現結構主義。21世紀的結構主義和中國的道路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談這些問題,因為今天談的是21世紀,而我們合作的這家單位正是21世紀經濟報道,和21世紀有關聯,所以我們沒有弄清楚21世紀就開始工作就是我們的問題。
為什么西方轉過頭來從他們的現代主義轉向結構主義?就是因為工業文明出了問題。今天的信息時代也有問題。用一句概括的話講,當代文明都是“雙刃劍”。認識到這點,我們才能在工作中不踩到地雷,不會被炸死。
今天我們
[詳細...]
- 陸蓉之:謎樣的草間,令人眼花繚亂的彌生
-
-
84歲高齡的草間彌生,她的異想世界依然青春勃發,完全是一位“無齡女”的典范。她是當代藝術界的傳奇人物,更是亞洲當代藝術唯我獨尊的天后級人物。而今,她的個展首次在中國大陸的美術館推出時,引起的轟動,是一般藝術展覽所難以企及的。
正在上海當代藝術館展出的草間彌生作品《我在這里,卻空無一物》
1929年出生于日本長野縣松元市的草間彌生,已經84歲高齡的她,異想世界依然青春勃發,完全是一位“無齡女”的典范。她是當代藝術界的傳奇人物,更是亞洲當代藝術唯我獨尊的天后級人物,無論名氣與聲勢,在女性藝術家當中,真是放眼天下無人可以望其項背。當她的個展,首
[詳細...]
- 為何收藏當代藝術的人越來越多?
-
-
導讀:對當代藝術的收藏熱潮,北京保利現當代藝術部總經理賈偉認為,越來越多的人愿意投身當代藝術收藏,除了本身財力上的限制,大多數人還是覺得當代藝術更刺激,它和現代人的生活語境有關,更具有國際討論性和對話性,畢竟買古代書畫對年輕人來說有難度,他們的知識大多無法涵蓋到古代書畫。
曾梵志《最后的晚餐》
2013年10月5日,香港蘇富比秋拍拍場上,曾梵志的一幅《最后的晚餐》以1.8億元港幣成交,創出中國當代藝術拍賣最高價。而各大拍場上都不乏一些在短短幾年間身價翻倍的年輕當代藝術家。對當代藝術的收藏熱潮,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現當代藝術部總經理賈偉認為
[詳細...]
- 藝術市場:大師去哪了,藝術機構該扮演何種角色?
-
-
本次“回・望――2014藝術大趨勢”圓桌對話上,“大師”二字,成為了眾多參會的藝術界人士口中頻率很高的詞語。雖然近年來,各種“大師”的名銜滿天飛,不少人內心仍然充滿了疑問:真正的藝術大師到底去了哪里?正如著名畫家梁時民在發言中提到的那樣:“應酬多了,就很難拿出更多時間來研究中國傳統文化,這樣一來,肯定不會產生好的作品?!惫J的大師難以在短時間出現,但藝術家如果少一些浮躁,多一份內心的平靜,多潛心創作,提升自身的技藝和文化內涵,成為時代的榜樣,那么百年后,后人回顧歷史之時,我們這個時代的大師,自然會得到大家的認可。
此外,藝術的良性發展離不開幕后推
[詳細...]
- 呂立新:不能僅以數額衡量藝術品市場發展
-
-
中國文物網訊(編輯張艷)2013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依然吸引著眾多人的眼球,10月上旬,香港蘇富比總成交額高達41.96億港元,11月下旬,香港佳士得以38.2億港元收槌。同在11月下旬,有著內地“風向標”之稱的中國嘉德,2013秋拍取得了23.97億元的佳績,進入12月份,內地秋拍迎來了第二輪高潮,保利拍賣以28.7億元收槌,匡時拍賣以19.9億元收官。隨著2013年秋拍接近尾聲,中國藝術品市場一年的進程也將結束。對于現下香港和內地藝術收藏趣味是否存在差異性,如何看待秋拍中的各項數據等問題,著名文化學者、藝術品鑒賞與投資專家呂立新先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國
[詳細...]
- 是什么影響了藝術品價格
-
-
去年,蒙克的一幅《吶喊》在拍賣場上以12000萬美元的價格成交,而不久前,一件安迪·沃霍爾的作品成功吸金10500萬美元,一幅培根的《弗洛伊德肖像畫習作》更是創下了14300萬美元的拍賣新高。對圈外人士而言,藝術品的定價頗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憑什么一件作品只賣1萬英鎊,另一件能賣到100萬英鎊,而有的卻可以上億?
有一點很明顯,是誰創作了這幅畫很重要。一個藝術家就是一個品牌,時而流行,時而淡出。就在10年前,培根的最高拍賣價格還停留在850萬美元。而本次14300萬美元的天價證明了人們審美趣味的轉變:40年前最高價都是古典大師們的專利,而今光環和需求都轉向了現
[詳細...]
- 藝術品收藏成企業最佳代言
-
-
□記者王惟一
萬達集團在紐約佳士得以1.72億元人民幣拍下畢加索名作《兩個小孩》;寶龍集團在保利秋拍中以1.288億元人民幣將黃胄《歡騰的草原》收入囊中,這是今年內地秋拍唯一成交價過億元的拍品。兩個標志性事件,折射出一個現狀——企業收藏正在成為藝術品市場越來越重要的參與力量。
現象
企業要玩藝術品
國內企業收藏資金年投入450億元
在國外,大型企業、基金等機構收藏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已經非常成熟。中州古玩城總經理毛旺東介紹,國外的許多銀行都把3%左右的利潤用于藝術品投資,摩根
[詳細...]
- 2014藝術市場:困惑與希望并存
-
-
在《雙城記》的開篇,狄更斯如此寫道:“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睂θ缃竦闹袊囆g品市場和中國藝術家的生態而言,這的確是壞時代,同時也是好時代。近日,由“中國藝術品金融研究所”主持的《中國藝術品金融研究年度報告》發布,報告顯示,近10年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實現了從數十億元到上千億元規模的質的跨越,中國藝術品市場已經成為世界藝術品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時代的變化引發的浮躁也滲透進了藝術圈,金錢的氣息無處不在。很多畫家每天忙于應酬疏于創作,有美術館開始涉足畫作交易,而對藝術的學術梳理卻乏人問津……不
[詳細...]
- 當代藝術垃圾論戳破了誰的小心臟
-
-
秋天果然是個值得期待的季節。在距曾梵志億元作品成交香港蘇富比短短的不足一個月的時間里,另一起“天價”藝術品收藏事件再度點燃了國內藝術界的熱情。
2013年11月5日,在紐約佳士得夜場拍賣中,由某維也納藏家送拍的畢加索作品《兩個小孩》(900—1200萬美元)以超過估值一倍有余的2816.5萬美元被萬達集團收入囊中。作為國內知名地產企業,萬達集團對于藝術品的收藏向來都是揮金如土。然而,以如此之高的價格來收藏一件西方現當代藝術品,萬達此舉仍被很多業內人士看作是中國企業對于西方藝術品收藏的一次大手筆。
大手筆往往會引來大爭議。就在萬達集團藝術品
[詳細...]
- 北京匡時國際拍賣公司董事長董國強
-
-
北京匡時國際拍賣公司董事長董國強
2013年是北京匡時國際拍賣公司大有收獲的一年,尤其在秋拍中就斬獲逾20億元的總成交額。公司董事長董國強認為,這與公司決策層對業務舉行大膽調整有關;2014年他們將一如既往地堅持走文化品牌的路線,尤其是挖掘拍品的文化價值。
中國藝術品市場自2012年開始進行的結構性調整,在董國強看來有助于拍賣行、畫廊等藝術機構的健康發展,因此他把這種調整看作是一次轉型的契機。他認為,經歷兩年的調整后,2013年藝術品市場走出了前期的低迷狀態,特別是很多新買家進入市場,對市場的全面復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使市場信心得到恢復,
[詳細...]
- 消費藝術品不是血拼式購物
-
-
在20世紀初,一位名叫詹姆斯·杜維恩的藝術品交易商認為美國富人的藝術品位很差,于是他在“一戰”后收購了大量的祖先肖像畫,然后把它們賣給美國的“新貴”們。這些富翁新建了豪宅,總想掛幾幅古老的油畫肖像,權當拿自己的祖先“充充門面”。后來,藝術品市場幾經起伏,越來越多的西方人也養成了購買藝術品的習慣。即使買不了天價藝術品,他們也會興致勃勃地到畫廊或美術館購買“買得起”的藝術品甚至是藝術衍生品,將自己的家或辦公環境裝點得更有品位。正因為大多數購買者對所購藝術品懷有深厚情感,所以一旦買回,便不會輕易出手。對他們而言,藝術品消費與讀書、聽音樂會具有同等的地位。
與大多西方
[詳細...]
- 韓瓊:把握潮流推動藝術消費
-
-
上海城市藝術博覽會總監韓瓊
上海城市藝術博覽會(CAS)2013年分別在4月、11月及12月之交舉辦了兩屆,韓瓊女士身為其總監,在展望新年時表示,CAS定位于消費性的藝術作品,伴隨著當前市場上的藝術消費熱崛起,2014年的銷售業績會更上層樓。
“越來越多的畫廊選擇參加藝博會,藝博會已成為藝術品交易的有效平臺。”她談到了當代藝術特有的共振現象:“近年來,藝博會越來越得到專業媒體乃至大眾媒體的關注,已經超越了商業平臺的功能,成為公共文化事件。”她還透露,CAS 2014年還會在“衡山路12號”酒店繼續做。
韓瓊認為當前的
[詳細...]
- 藝術品市場創新動力不足前景不明
-
-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總監趙力
多年從事中國藝術品市場分析研究的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趙力認為,2013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整體走勢可以說是“溫和地回暖”?!皬恼w上看,回暖是有事實依據的,但是溫和也說明了目前我們的市場還處于一個穩定回升的初期,發展前景并不明確?!?
他認為,這種不明朗的情況具體反映在拍賣市場,就是今年的拍賣市場雖然在去年的程度上有所回升,但整個拍賣行情比較散亂,缺乏明顯的整體走向。同時,畫廊業的市場環境和發展環境都不理想,整體營運水平還處于一個較低的狀態。
“從201
[詳細...]
- 藝術價格何以偏離藝術本體與學術
-
-
蘇堅
北京日前發表呂澎的評論文章,批評了一記者的藝術市場報道關于“以‘F4’為代表的部分臉譜化中國當代藝術品已走到市場邊緣”和“而靳尚誼的《塔吉克新娘》則成為嘉德秋拍的冠軍”。呂并對以靳尚誼為代表的和以“F4”為代表的兩種藝術品類作出了含蓄的價值判斷,作為也是一位熟練參與當代藝術市場操作的人士,他明顯選擇了站在當代藝術一邊。這并不奇怪,以當代藝術市場操盤手身份,呂澎本人一直以來深受界內質疑和批評。
也就是說,該位記者的報道跟其他人對呂澎的質疑和批評一樣,明顯地也是因為對目前當代藝術無底洞似的資本天價炒作深表擔憂,所以選擇了“對‘F4’說‘
[詳細...]
- 讓我們虔誠對待藝術
-
-
梁毅
恰值年末歲初,本周的觀察秉持了跨年度的姿態。
跨年度觀察之一:藝壇兩位功名卓著的前輩相繼辭世。
2013年12月27日,我國著名學者、教育家、書法家姚奠中先生在太原辭世,享年101歲。12月29日,著名的美術史論家、山水畫家、詩人王伯敏先生在杭州逝世,享年90歲。兩位先生治學方向雖不同,年齡也相差十來歲,但都是在藝壇、杏壇耕耘數十年,著作等身不說,人格和學風更是讓后來者高山仰止。
2013年12月31日、2014年1月3日分別是兩位先生遺體告別儀式的日子,他們人生謝幕于這個不太寒冷的冬季,卻
[詳細...]
- 呂立新:未來藝術品將成財富的唯一出口
-
-
不管近兩年來藝術市場自身如何調整,不可否認的是,藝術品成了繼股票和房地產之后的第三大投資標的,“藝術品投資”也稱了投資領域的關鍵詞,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機構和資金雄厚的資本大佬涉水藝術品收藏與投資領域,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盤整似乎也阻擋不住他們進軍藝術市場的步伐,藝術品投資到底魅力何在?是什么成就了這一行業備受關注的景象?支撐藝術市場發展的基礎是什么?與過去相比,收藏家的屬性是否有所改變等問題約訪了著名文化學者、藝術品鑒賞與投資專家呂立新先生。
高利潤與高回報吸引眾人關注藝術品市場
中國文物網:在您看來,藝術品投資的魅力何在?
[詳細...]
- 再論明式家具的審美情趣之君子不器
-
-
文人與家具
奇材妙用,天工開物——再論明式家具的審美情趣之君子不器(下)
文/特約撰稿 嚴克勤 編輯/劉根旺
人物名片>>>
嚴克勤,畫家、高級記者,北京電影學院、南京藝術學院客座教授,北京榮寶齋畫院教授。出版《仙骨佛心》、《游藝瑣談》、《嚴克勤水墨畫選》等著作和畫集。
核心提示>>>
線條的藝術,是中國藝術中最基本的,也是蘊含最深的藝術。在書法、古畫、青銅玉器、戲曲、家具中都有所體現。
家具體現
[詳細...]
- 西沐:國家藝術基金的運營探索需要時間
-
-
中國文物網訊(編輯張艷)歷時三年多的深入調查、研究和論證,國家藝術基金于2013年12月30日正式成立。據介紹,國家藝術基金將面向社會,國有或民營、單位或個人,均可按申報條件申請基金資助。資助項目分為一般項目和特別項目,并根據需要可對項目類型進行調整。資助方式為:項目資助,即根據項目申報類別及評審情況予以相應資助;優秀獎勵,即對優秀作品、杰出人才進行表彰與獎勵;匹配資助,即為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支持藝術發展,對獲得其他社會資助的項目進行有限陪同資助。據記者了解到,國家藝術基金在創新組織管理上大膽探索,設立了理事會、管理中心、專家委員會。其中,理事會是基金的決策機構,受文化部、財政部的
[詳細...]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