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里岷江千里彎,福澤了天府之國千里沃野的岷江在青神彎出一把躺椅,浸潤出一方鐘靈毓秀的水土,也孕育出了青衣郡獨具特色的千年竹編文化。四川省眉山市青神縣,山上有竹子,平原栽竹子,房前屋后植竹子,家家戶戶養竹子。眉山老百姓說:“竹子是眉山的頂梁柱,竹子是眉山人的依靠和財路。”
據史料記載,早在5000多年前,青神的先民就開始用竹編制生產、生活具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青神人就用竹子編簍填石攔江。到了唐代,榮縣人張武率百余家用青神編竹簍攔鴻化堰、鑿山開渠、引水灌溉農田。民間用竹啟成篾條(片)編制竹席、簸箕、篼筐、竹扇等,竹制品市場開始形成。
到了宋代,蘇東坡在中巖書院就讀時與青神才女王弗相戀,王弗見蘇東坡在中巖山上被蚊子叮了一身包,十分痛心,于是,請篾匠教她用竹編了一把很精美的宮扇,送給東坡,作為“定情物”。
到了明代,青神人余承勛考中進士,官授翰林院修撰(人稱余翰林)。他進京做官時用的竹編書箱、膳食盒樣式非常精美,現收藏于“中國竹編博物館”。
到了清代光緒年間,青神的竹編藝術水平有了明顯提高,當時編的“宮扇”相當精美,被列為朝庭貢品,現有一把收藏于沈陽故宮博物院。隨著養蠶業的迅速發展,青神成了當時“西南第二大絲市”、“蜀國的蠶文化中心”。養蠶用的竹簟、簸箕、背篼、篩子等形成了龐大的竹制品市場,這種蠶具還一直流傳至今。
民國時期,青神竹編開始在扇面上編花、編字。抗戰時期,縣內進步人士還組織了幾十名竹藝巧手,用細竹絲編成有“抗戰到底”字樣的斗笠,用以慰勞抗日將士。
青神縣竹編主要分布在南城、青城、瑞峰、西龍、觀金、高臺、青竹、漢陽等鄉鎮,同時還輻射到了周邊縣市及省內外部分地區,如眉山、井研、邛崍、貴州、海南、浙江等地,對當地的竹編藝術發展都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青神竹編除了保留傳統的曬簟、簸箕、籮筐、篼、籃、糧屯、蒸籠、魚具等30多種生產、生活用具外,還新開發了竹編涼席、枕席、竹水瓶殼、工藝型竹扇等。
“文化大革命時期”,青神相繼出現了花、鳥、魚、蟲一類的竹編新產品。當時采用的是“坐標式”編織方法,標志著青神平面竹編藝術走上了一個新臺階。
20世紀80年代后至90年代中期,青神竹編竹畫編織技藝發展到鼎盛時期。開發的新產品創歷史最高記錄,共七個系列3000多個品種。竹編藝人能用薄如蟬翼、細如發絲的竹絲編織出藝術含量極高的驚世之作,如《中國百帝圖》、《清明上河圖》等。
2000年5月,青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竹編藝術之鄉”, 國際竹藤組織率20多個國家的專家前來考察,將青神定為了“國際竹手工藝培訓基地”。目前已在印度、新加坡等8個國家開展培訓,并接收了26個國家的學員到基地進行培訓。 該縣提出“上下打竹牌,全民念竹經,培植竹資源,建設竹環境,加強竹科技,發展竹產業,開發竹旅游,繁榮竹文化”的發展戰略。通過政府支持,政策激勵,市場引導,青神竹編產業迅速崛起并得到大力發展,成為生產規模大、產品種類多、藝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一大特色產業。全縣竹編產業產值由1996年的2000萬元上升到2005年的1.5億元。從事竹編生產人員人均年收入在4000元以上。
目前,該縣較大的竹編竹畫手工作坊有“中國竹藝城”、“竹寶齋”、“ 美湖竹編制品屋”、“美聯家居制品有限公司”等。青神竹編產品不僅打開了數十個國家的市場,一幅《八駿圖》還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中央大廳。
|
-
-
-
-
-
|